聚力“四个创建”——巴宜区真巴村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

  • 来源:无
  • 作者:无
  • 发布时间:2023-04-10

巴宜区真巴村党支部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,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、相知相亲相惜,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,各族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。

用爱铸就民族花,用心维护民族情

早在上世纪60年代,嘎拉村姑娘白玛与来自安徽萧县、响应祖国号召支援边疆建设的张勇兴相识相恋,成就一段民族团结的美好姻缘时,真巴村群众与各族群众团结友爱、和谐共助的“连心桥”便已架起。进入新时代,真巴村上下始终牢记旧时之事,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。突出党建引领,党支部书记亲自带头,在村内广泛开展“重温百年史,铸就忠诚魂”等系列民族团结主题党课,党员群众的党性修养不断提高,“平等、团结、互助、和谐”的观念显著增强。注重从思想政治建设入手,有效利用“三会一课”、主题党日、“红色夜校”“红色广播”“远程教育”等载体,经常性组织党员群众深入学习党和国家各项民族方针政策,确保党员群众在思想意识上注重团结,倍加珍惜今天安定团结、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。2022年,真巴村开展支部书记讲党课2次,开展民族团结各项学习活动20余次,受教育人数650余人次。

初心不改若磐石,共谱浓浓石榴情

真巴村党支部以习近平总书记到嘎拉村考察为契机,开辟“紧跟总书记足迹、做到‘两个维护’”党性教育课堂,累计接待各级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、群众团体和区内外游客2万余人次。巴宜区委、区政府投入资金200多万元,打造“总书记和我们在一起”红色研学主题教育展览馆,村里培养“红色讲解员”5名,讲好众所关注的民族团结故事,通过展览馆,党员群众与各族人民群众间的交流交往日益密切,感党心、爱国心、民族心不断增强。

同心共筑家乡梦,携手共绘桃花源

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,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”的重要论述,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、做大做强集体经济作为发展目标。坚持党员带头,让群众参与度更高。在前期发展桃花源景区的过程中,由于群众参与度不高、缺少规划管理、基础设施不完善,桃园运营处于小打小闹的状态。村班子耐心细致地向群众讲明白旅游路、算清楚旅游账。群众不敢做,班子成员、党员就带头当起了售票员、办起了农家乐……就这样,观望的群众也逐渐全员参与到了桃花旅游中来。2002年至今已成功举办20届桃花旅游文化节,2021年嘎拉村桃花节累计接待游客14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460余万元。村内原先的7辆运输车各自为战,在村党支部带领下,运输车辆从7辆车增加到了58辆,2021年嘎拉村运输收入达480万元。去年通过开设网店、直播带货等方式,出售核桃、油桃等水果4000余斤、收入20万余元。2022年真巴村“桃花源”“央吉林卡”累计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,创旅游收入132万余元。现如今,真巴村“支部引领、党员带头、群众参与、产业铺路”的发展模式已然形成,嘎拉自然村桃花源、观光采摘园、农牧民运输队、真巴村央吉林卡、真人CS、卡丁车等多功能一体的休闲旅游设施一应俱全,群众“腰包”越来越鼓,实现了从“要我干”到“我要干”的转变。

尼洋河畔景色浓,乘势而上固根基

真巴村党支部通过实施小康示范村、美丽乡村、人居环境提升等项目,实现了“三新”,即全村产业新发展,农牧民生活新提高,村容村貌新变化。积极探索生态环保和绿色经济融合发展新路径,创办“绿色银行”,通过“垃圾兑换积分、积分兑换商品”的形式,提高群众生态环保意识,受到了村民的一致欢迎,也得到了习总书记的高度认可。村文化、医疗、公共服务设施健全,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措施完善,实现适龄儿童入学率100%,认真做好困难群众补助发放等惠民工作,切实保障群众生活,让全村各族群众感受到了党的恩情、政府的温暖,享受到了改革与发展的丰硕成果,各族群众共谋发展、共建家园、和睦相处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。

真情关爱暖人心,民族团结谱新篇

一方有难、八方支援,在武汉疫情爆发期间,真巴村党员群众积极做加强民族团结的推动者、践行者,第一时间自发捐款37万余元,与全国人民共同携手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。去年,西藏疫情爆发期间,党支部深入辖区内蔬菜大棚,为菜农提供生活物资、药品等,并对老弱病残特殊人员登记造册,主动上门服务,免费为外来人员发放口罩8000余个,不断增进民族感情和关系。为守护好村里当下团结和谐的幸福生活,党支部组建了民兵突击队、应急突击队,巡逻队伍及护村守卫队,日常对重点人群、重点区域进行巡逻排查。全村农牧民群众与外来人员相处和谐融洽,外来人员表示在真巴村找到了家的温暖,也实现了安居乐业。